《产品研发过程实践》(7)现金流分析
作者:asky 日期:2007-04-29
在比较严格的立项中,是需要附有相关的3年现金流分析的。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一个在其他领域使用得很多的立项必备条件,在软件行业中,并不是很多(当然,在融资的时候,这可就是一个大学问了,会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一块的)。这让人感觉,我们就象一个傻孩子,什么都不看就扑上去做了起来。直到最后,才一拍脑袋:“啊~”。
这一点,在财务分析中,方法比较清晰,无非是各次追加投资,以及现金流回,折算到期末的现金。来衡量项目是否值得做。相似的,更简单的做法是投资回报期的分析(投资将在几年内得到回收)等等。就不详细说了。
具体做法不说了,但是值得说一说的是,倒是,这种分析方法,对于预测人的商业知识要求很高,否则,你能够把现金流估算在一个数量级内,就算不错的了。但是,即使如此,这个方法还是值得去作一下的,因为他将促使你去考虑,你的产品将如何盈利,你的各个层次的投入情况是什么。而且,这对于初级的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来说,也可以增加成本概念,让你仔细规划成本投入和产出情况。而且,这些情况将由于此过程,深深印入你脑子里。当这些先决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能够敏锐地发现,而不至于一味埋在产品里,让一个产品把公司全部拖垮。每过一段时间,你需要做的就是Review一下你的现金流和Mailstone,看看和你原来的现金流估算是否存在很大的偏差,如果存在很大的偏差,务必及时提出来(当然,你执意要拿这个项目来练手,就不要提出来了,一般来说,如果你们公司的老板保持足够的理性的话,这种项目很可能被取消的)。
当然这种做法,会引起一些政治问题,比如初期故意降低成本估算,过高估算现金回流;而在产品过程中,不断提出一点一点的资金和人员需求;使得公司这个项目拥有越来越多的沉没成本;虽然在正常的决策过程中,沉没成本是不应该进行项目是否值得往后做的决策依据的,但是事到临头,我们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了很多沉没成本的影响。但是,这是必然存在的问题,问题是对于项目是否透明性的问题了。这里唯一能够说的就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一个工作了比较长时间的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优势之一。平淡一些看待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更好一些,至少我希望自己拥有的是成功的职业经历,而不是充满着失败的职业生涯。
呵呵,插一句,有个朋友曾经很自豪地告诉我,他糟蹋了公司几千万,来做一个产品,这也是他的成就之一。从个人角度出发,这的确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好很多,至少这些人知道了,整个产品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和哪些资金是没有必要花费的。同时,可以从失败中得到很多教诲。但是,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比如可以腾出精力来做另外一个产品,那么这种做法还是相对比较令人难受的。
一般来说,一个产品需要花费的费用,很难估算,因为对于产品附加的工作的时间估算往往过于少。我相对来说,比较偷懒的一个做法是,假设自己做一个类似的项目(代码行类似,功能类似,定制),然后把这个时间乘10倍就是产品的研发成本(因为一般来说,我对于项目的估算偏少,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并没有达到真正产品的概念,所以,两个平衡下来,一般如此)。这里有一个我经验中的数据,中间件产品,代码量在30-40万行左右(包括周边的代码行,不仅仅是中间件核心代码),那么这个产品的成本应该在1000万以上(当然,这包含了错误成本,理想状态下,这种产品差不多500-700万左右恐怕也成了,这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先期产品形态等方面考虑不周所造成的绝大影响)。在产品花费300-400万的时候,Demo应该可以出现,可以给第三方进行演示和简单的安装,相关的产品文档等等已经具备起来,能够由产品研发团队部署在具体项目中了,但是这时候产品还是会出现很多初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在600万左右,产品基本定型了,这时候,如果发展得不错,应该在市场上战胜了绝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至少在国内已经比较出色;后面的钱,主要花在产品的周边上,比如重复使用的代码生成工具等研发,以及一些修补工作,来完善整个产品,到这个时候,这个产品将能够用漂漂亮亮的盒子装起来,盒子里面是一张漂漂亮亮的我们自己刻录的光盘软件(呵呵,我看过当时我们小规模生产光盘的作坊,技术落后啊),还有各种说明文档,挺象一回事的呢。
当然了,这里面没有考虑推广成本等等。我的感受是,如果考虑到这个产品已经花费了如此高的成本,那么请媒体做软文,投入几个人做产品的推广和解决方案的撰写,以及参加一些推广会等等,多少还是值得的。这里面的效用之大,有时候也的确能够让人感到一些兴趣的。如果需要估算整个成本,除了研发成本之外,不要忘记考虑部署成本、推广成本、前期投入期的亏损、以及后期维护的成本等等费用(很多项目或者产品,就是在这些口上估算严重不足,从而使得预算严重超支)。这将在产品产出以后,还引起一些现金流出来。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成本估算,写在这里,不是为了别的,只是让大家知道软件行业中成本之高,同时,也期待各位项目经理在使用人力或者物力的时候,能够多估算一下,如果这是你的钱,你还会如此来花吗?一般国内(北京)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为:毕业生的工资一般为4000左右,具有一定经验(2-5年)的工程师工资水平一般是5000-7000,项目经理一般为7000-10000。这是纯粹的人力成本,再加上一些固定的支出,比如办公位支出,员工福利支出,电脑的折旧,行政人员和高管工资折算等等,每人基本上为4000-7000元,这样平均下来,每个人基本上是12000-15000。也就是说,每个人月,你基本按照12000-15000来计算,对于中国国内的软件公司来说,基本上就是如此了。
做为一个例子,大家有没有计算过一个会议的支出,假设一个15人的项目组,每周的项目例会一般是30分钟到1个小时,那么人力成本,再加上办公室成本(每小时150-200元),你就可以明白,这个会议一共消耗了多少费用,你必须开这个会议吗?你这个会议还是只会回收一下工作,发布一下新的工作吗?我想,恐怕不会了,你会在会议上,说更重要的事情吧,比如大家工作中碰到的需要协调的事情,而不是让一两个人听着,其他人发呆了。
另外,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把眼光全部放在一些短期的目标上,初开始做预算和成本控制的管理者,往往会被一些小钱给吓唬住,你认为能够省下这些钱,但是实际上,在你企图省下一些钱的同时,更多的费用在被浪费掉。这多少有点象加班,我们认为多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实际上,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的确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如果你的项目组从项目一开始就加班,或者在一个长周期的产品研发中,一直处于加班时间,那么你不妨算算成本,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些省下来的成本或者时间,都在后期成倍地付出了。在IT这个高新技术领域,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来管理人头脑中才能进行的工作,时间长短并代表什么。
这一点,在财务分析中,方法比较清晰,无非是各次追加投资,以及现金流回,折算到期末的现金。来衡量项目是否值得做。相似的,更简单的做法是投资回报期的分析(投资将在几年内得到回收)等等。就不详细说了。
具体做法不说了,但是值得说一说的是,倒是,这种分析方法,对于预测人的商业知识要求很高,否则,你能够把现金流估算在一个数量级内,就算不错的了。但是,即使如此,这个方法还是值得去作一下的,因为他将促使你去考虑,你的产品将如何盈利,你的各个层次的投入情况是什么。而且,这对于初级的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来说,也可以增加成本概念,让你仔细规划成本投入和产出情况。而且,这些情况将由于此过程,深深印入你脑子里。当这些先决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能够敏锐地发现,而不至于一味埋在产品里,让一个产品把公司全部拖垮。每过一段时间,你需要做的就是Review一下你的现金流和Mailstone,看看和你原来的现金流估算是否存在很大的偏差,如果存在很大的偏差,务必及时提出来(当然,你执意要拿这个项目来练手,就不要提出来了,一般来说,如果你们公司的老板保持足够的理性的话,这种项目很可能被取消的)。
当然这种做法,会引起一些政治问题,比如初期故意降低成本估算,过高估算现金回流;而在产品过程中,不断提出一点一点的资金和人员需求;使得公司这个项目拥有越来越多的沉没成本;虽然在正常的决策过程中,沉没成本是不应该进行项目是否值得往后做的决策依据的,但是事到临头,我们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了很多沉没成本的影响。但是,这是必然存在的问题,问题是对于项目是否透明性的问题了。这里唯一能够说的就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一个工作了比较长时间的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优势之一。平淡一些看待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更好一些,至少我希望自己拥有的是成功的职业经历,而不是充满着失败的职业生涯。
呵呵,插一句,有个朋友曾经很自豪地告诉我,他糟蹋了公司几千万,来做一个产品,这也是他的成就之一。从个人角度出发,这的确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好很多,至少这些人知道了,整个产品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和哪些资金是没有必要花费的。同时,可以从失败中得到很多教诲。但是,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比如可以腾出精力来做另外一个产品,那么这种做法还是相对比较令人难受的。
一般来说,一个产品需要花费的费用,很难估算,因为对于产品附加的工作的时间估算往往过于少。我相对来说,比较偷懒的一个做法是,假设自己做一个类似的项目(代码行类似,功能类似,定制),然后把这个时间乘10倍就是产品的研发成本(因为一般来说,我对于项目的估算偏少,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并没有达到真正产品的概念,所以,两个平衡下来,一般如此)。这里有一个我经验中的数据,中间件产品,代码量在30-40万行左右(包括周边的代码行,不仅仅是中间件核心代码),那么这个产品的成本应该在1000万以上(当然,这包含了错误成本,理想状态下,这种产品差不多500-700万左右恐怕也成了,这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先期产品形态等方面考虑不周所造成的绝大影响)。在产品花费300-400万的时候,Demo应该可以出现,可以给第三方进行演示和简单的安装,相关的产品文档等等已经具备起来,能够由产品研发团队部署在具体项目中了,但是这时候产品还是会出现很多初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在600万左右,产品基本定型了,这时候,如果发展得不错,应该在市场上战胜了绝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至少在国内已经比较出色;后面的钱,主要花在产品的周边上,比如重复使用的代码生成工具等研发,以及一些修补工作,来完善整个产品,到这个时候,这个产品将能够用漂漂亮亮的盒子装起来,盒子里面是一张漂漂亮亮的我们自己刻录的光盘软件(呵呵,我看过当时我们小规模生产光盘的作坊,技术落后啊),还有各种说明文档,挺象一回事的呢。
当然了,这里面没有考虑推广成本等等。我的感受是,如果考虑到这个产品已经花费了如此高的成本,那么请媒体做软文,投入几个人做产品的推广和解决方案的撰写,以及参加一些推广会等等,多少还是值得的。这里面的效用之大,有时候也的确能够让人感到一些兴趣的。如果需要估算整个成本,除了研发成本之外,不要忘记考虑部署成本、推广成本、前期投入期的亏损、以及后期维护的成本等等费用(很多项目或者产品,就是在这些口上估算严重不足,从而使得预算严重超支)。这将在产品产出以后,还引起一些现金流出来。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成本估算,写在这里,不是为了别的,只是让大家知道软件行业中成本之高,同时,也期待各位项目经理在使用人力或者物力的时候,能够多估算一下,如果这是你的钱,你还会如此来花吗?一般国内(北京)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为:毕业生的工资一般为4000左右,具有一定经验(2-5年)的工程师工资水平一般是5000-7000,项目经理一般为7000-10000。这是纯粹的人力成本,再加上一些固定的支出,比如办公位支出,员工福利支出,电脑的折旧,行政人员和高管工资折算等等,每人基本上为4000-7000元,这样平均下来,每个人基本上是12000-15000。也就是说,每个人月,你基本按照12000-15000来计算,对于中国国内的软件公司来说,基本上就是如此了。
做为一个例子,大家有没有计算过一个会议的支出,假设一个15人的项目组,每周的项目例会一般是30分钟到1个小时,那么人力成本,再加上办公室成本(每小时150-200元),你就可以明白,这个会议一共消耗了多少费用,你必须开这个会议吗?你这个会议还是只会回收一下工作,发布一下新的工作吗?我想,恐怕不会了,你会在会议上,说更重要的事情吧,比如大家工作中碰到的需要协调的事情,而不是让一两个人听着,其他人发呆了。
另外,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把眼光全部放在一些短期的目标上,初开始做预算和成本控制的管理者,往往会被一些小钱给吓唬住,你认为能够省下这些钱,但是实际上,在你企图省下一些钱的同时,更多的费用在被浪费掉。这多少有点象加班,我们认为多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实际上,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的确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如果你的项目组从项目一开始就加班,或者在一个长周期的产品研发中,一直处于加班时间,那么你不妨算算成本,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些省下来的成本或者时间,都在后期成倍地付出了。在IT这个高新技术领域,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来管理人头脑中才能进行的工作,时间长短并代表什么。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231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