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过程实践》 34 谈谈活动发起能力
作者:asky 日期:2007-04-29
这里说的活动发起能力,说的是当你需要推进一个新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如何推进这件事情,使得团队能够接收?这一点是如此的重要,因为,这个能力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把你的想法落实在实际操作中。
最简单的活动发起能力,无非是强制执行,对一个颁布的新的做法,给予一个公开的解释,然后安排人员进行Check,对于不按照此流程操作的人员,给予强烈的负面反馈,使得团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往前走。如果你希望尽快地落实一件事情,这种看起来非常粗暴的做法,也能获得比较不错的结果。但是这种做法未必是最有效的,他看起来有效仅仅是因为这是最容易进行操作的,管理者也相对来说更省心。但是,说他不是最有效的原因是,这种做法依赖于强烈的压力,使得团队成员按照自己的做法来做。支持他的观点认为:依靠着团队执行某一个流程,然后发现流程的好处,把这个流程转换为自身执行的流程,那时候将不需要过于多的监控。但是从现实工作的情况上来看,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是很多。如果你所有的流程都是如此来监控,一方面使得管理成本急剧上升,另外一方面,压制了团队自我的创造力,因为团队已经习惯于在一种高压下进行工作,并且使得他们觉得任何对现在流程提出改进的做法,都面临一个风险,那就是你企图不执行流程。这一点如果扩展开以后,将使得事情很难操作。管理者过于忙碌,而且觉得团队很难管理,同时团队觉得自己象一个小小螺丝钉,没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必然的后果。而且,相对的来说,这种做法是不能持久的,当压力被慢慢消除的时候,团队会放弃这种做法。
其实,我们来想一想,为什么某一些做法能够得到团队成员几乎全部成员的支持(比如尽量好一些的版本控制方式),但是某一些过程不是呢(比如强制需要团队做出尽可能详细的设计文档,然后再进行编码)?这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目标本身就存在着问题,这种目标并不能解决关键性问题;其次,做法是存在问题,推动能力不够,使得这种做法,包括价值观和具体的操作方式没有落实到整个团队的核心中,将一个相对Lone-team的时段中,团队自动排斥了这种做法。
那么,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种做法,项目经理尽量详细地制定一个任务所要达成的目标,而允许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分配提出异议。这种做法一方面强化了项目经理的工作,因为他再也无法通过一种若有若无的,以及临时性的任务分配,来完成对于团队成员的工作安排;另外一方面,需要加大项目经理的沟通难度。如果某一些人员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表示不满,项目经理需要有说服能力,以及任务的一些修改,来达到双方之间的认同;同时,他将使得团队成员真正认可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且需要项目经理对于工作任务无法完成的人员进行一些反馈等等。这看起来执行起来,会加大很多项目经理管理上的难度,但是他的优点是:过于慷慨的承诺将将被小心的承诺所取代,工作更加有序化,团队之间工作的关联性,将在其中得到了强化,团队成员对于项目的进展更清晰等等。同时,项目的模模糊糊的进展将被一种相对来说更明晰方式表现出来,使得我们对于项目进程更可控一些。
那么OK,也许我们会发现,这种做法上事实上面临几个压力源,比如项目经理是一个压力源,因为这将削弱项目经理的权威,并且加大项目经理的工作强度;对于团队成员来说,他们相对地来说会比较喜欢这种做法,因为这强化了他们对于工作的控制性,并且使得自己的工作相对来说更加清晰。
如果我面临这个流程的推进,我将会采取以下一些做法,来推进这项工作:
首先,我需要摘取一些历史数据,通过一个能够让全员知道的方式,公布出来。说明我们任务目标不明确,所面临的一些困境,说明这个问题,到了需要我们改变的时候。而如果我们达到了任务目标明确性的做法以后,将会获得好处等等;如果我有部分时间来推进这个流程的话,我不会抛出我的观点,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其他的人员。而且,未必我现在的做法就一定是最好的做法,我们仅仅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已。如果大家能够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我有很大的动力,来采取别人的意见;
其次,我会寻找部门中的PM以及一些核心员工进行一些私下里的沟通,我相信一点,大多数人的看法大多数都是类似的。所以,我相信我们的PM和核心开发人员一定也会提出和我类似的,甚至更好的解决方案。OK,我不希望出现一点情况:认为这个方案是管理者想出来的,大家都不敢批评或者提出异议。如果他们认为这个想法是自己提出的,一来他们会更容易执行,第二,他们发现流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没有太多后顾之忧进行改进(呵呵,改改自己的说法,总比修改老板的要求要简单一些吧)。好了,进行这个步骤,主要有两个目的:群策群力,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第二,让员工参与决策,便于将来的操作。这个阶段产出的主要内容是操作方式,和考核方式;
推进方式出来了以后,我们会找一个项目(而不是所有的项目)进行试验,在某个时间段中,推进这个流程,然后,按照我们当初确定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看看流程推进得如何。
推进了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是1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汇总。从操作者身上来了解一些反馈。针对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从PM身上来了解工作量增加的程度,可以了解对于目标推进的作用;从开发人员身上,主要了解这种做法,对于工作是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然后我们综合考虑利益和成本,看看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如果值得做,那么成本方面是否有可以削减的地方?因为不管我们干什么,毕竟我们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已,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企图在一个解决方案中解决掉。这样容易导致过于繁杂的流程。
然后,了解了情况以后,写一个介绍情况的PPT,让几个典型人员进行介绍。我的推荐是是让各个利益体方面都来说一说,比如开发人员会赞成这种做法,毕竟这种做法不会增大自己的工作量,而且明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对于PM来说,他会关注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成本的关系。对于大型的项目来说,也许成本会增加到一种不可操作的层面,我们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分层来支持这种流程(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推进这个流程,是否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分层管理,也许那样做成本太高了,而且未必效果就一定好,风险也很大)。类似的,我们的PM和开发人员会为此进行一个讨论,并且修整一下流程;再投入多一些的项目推进。
在整个流程推进过程中,我们会尽量多得采用正向激励,当某一人完成这项工作比较出色,我们需要尽快得给予反馈,并且给予奖励。如果完成得不是很好,我们会推进一下,但是不会因此去批评得太多。
当整个流程稳定下来以后,我们会更多的使用负向激励。只要一个规章制度在那里,就是需要执行的。如果效果不好,随时反馈,我们会按照需要进行修改(绝大多数人都自认为是这样的,但是请大家想想一点,在去年一年的时间中,你采纳了多少别人的建议并且修改了流程?如果这一点很少很少,那么你说让大家反馈,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了)。
在推进的时候,我不喜欢一开始就非常复杂,徒劳地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因为那时候,我们也许有很多事情根本看不清楚。一件事情要开始做,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起步,然后再改进。如果一开始就有一个很高的门槛,会使得起步很困难。这样的话,推进真的很困难啊。
而且,我喜欢一种讨论方式,不是那种纯粹学术上的。比如理论上说来,任何决定和任何信息,都记录在文档中,是一种最为保险的做法。因为他至少从理论上,能够提供任何回溯。但是这种事情绝大多数不可操作。是因为成本太高,以及实际上产出很少(大家可以去想想大家看见的需求文档,有多少是符合现在项目的?)。而且,这些成本在执行过程中,被流程制定人员大大低估了,我们总是认为,如果你每做一个改动,就修改一下文档,那么工作量不会很大。只有你一次性修改的时候,成本才会很高。
可以比较明确地说明一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一些改变,然后对其中内在逻辑联系是依靠人员来维护的文档体系来说,这种做法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因为你打乱了开发者的思路。而且你认为提笔就修改的地方,有时候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淹没在文档体系中。逐步修改,并不是能够极大的降低成本,只是把一次性成本投入分散在整个过程中去做而已。当然好处是,这使得开发人员能够真正去重视和有信心去维护一份文档。老是阶段性的大修改,使得人员对维护一份文档的正确性越来越失去信心。
软件管理流程,说白了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总是提出一整套的理念和解决方案,但是没有辅助手段去进行操作。说要什么文档很简单,但是有多少PM能够告诉我,某一份文档,在项目中维护,需要多少时间?至少我直到现在没有在一个Project的人时规划中,看见过一个项目经理,去留下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修改这些设计文档和需求文档,仿佛这些文档是可以自己更新完毕的(在CR过程中,倒是有的)。
所以,多听听手下人的抱怨,并且想办法去改变。而不是一切都归咎在他们的执行能力上,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比较有效的。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某一项工作的工作量。当然,以下的情况也许绝大多数开发团队没有碰到的。我们都知道,需要在系统运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数据库优化,以及数据库索引的建立等等类似的抉择。我们一般来说,对于这项任务分配的人时大约是100-200人时就很不错了。但是,如果一个真正需要认真进行这项工作的团队来说,需要10多个优秀的DBA持续进行监控和调优工作。如果你没有这个觉悟,那么就不要提出太理想化的流程,真的很难操作的。
在考虑流程和推进的时候,考虑考虑成本!考虑考虑执行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两个例子,来说明另外一种理想情况,当然这是另外一种理想情况,暂时几乎还不可能达到。但是这里写下来,只是为了让大家多一些其他的思路。有时候,简单的做法收到的效果要好的多。一次性成功的做法,在面临越来越严厉的环境下,将变得越来越不实际。
第一个例子:我们有一片很大的草坪,他如此地大,以至于我们必然要在里面设立几条道路,让别人走。但是我们不希望大家从草皮上走过去。粗暴一些的做法是:每隔20M设立一条路,然后在每个路口都设立一个牌子“禁止践踏草皮,违者罚款5元”。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人还是从草皮上走。于是我们就觉得:唉,这些人的素质为什么如此地差啊。只有20M的间隔,为什么就不能走上一小段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立不定时的检察员,去抓这些人员,但是仿佛总是抓不胜抓啊。这一点很讨厌(也很常见吧!想想为什么城市里面有那么多人翻越道路栏杆?因为两个能够给行人通过的路口之间有2站路,不然你去走走?恐怕自己都做不到吧!)。理想一些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先铺一整块草皮,然后让大家在上面走,经过1个月时间,上面自然会留下一些道路,这些道路是最多人踩的路。然后我们就知道,大家通过这个草皮,在最多情况下,是要到哪里去,然后我们就在自然形成的路上,开辟几条固定的道路出来,让大家去走。其他地方被禁止。虽然这种做法还是无法最终避免有人践踏草皮,但是相对的来说,我们需要监控的人就少了很多。一个流程应该是一个大部分人群能够执行的流程,我们去改进少部分人的做法而已。如果一个流程,需要管理者监控几乎所有人的工作,这实在有点过于难受了。
第二个例子是蚂蚁寻找食物的路线形成。蚂蚁一开始不知道食品在哪里,然后他们就外出四处寻找,这走过的路线将是很乱的,蚂蚁会在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一个嗅觉的痕迹,然后他会沿着原路返回。并且告知其他蚂蚁:“跟我来,我找到大个的屎壳郎了!”。其他蚂蚁会沿着这条嗅觉去进行搬运。同样的,他们也会留下嗅觉痕迹。如果到那个屎壳郎的距离比较长,那么那条路上的蚂蚁就会回来得比较慢。如果距离比较短,就会回来得比较快,相同时间中,走过这条路的蚂蚁往返的次数就比较多,留下的痕迹也就比较浓。更多的蚂蚁将会吸引到这条路线上来,于是一条相对来说比较短的道路就形成了。这个过程仅仅依靠一个最简单的规则“寻找一条味道最浓的道路”。仅此而已,我们就能找到最短的道路。而如果我们企图依靠命令-控制这种方式,那么我们将使得问题复杂很多很多了。其实,这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在公司升迁制度。公司的高层通过升迁制度,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人员来进入中层,同时中层也使用同样的做法来挑选底层管理者。员工通过观察管理者为什么会得到晋升来衡量自己的做事方式,逐渐使得整个企业都具有一个很深厚的价值观和文化。但是,相对得来说,我们在公司升迁过程中的观察,并不是那么明确,因为很多东西在里面,你需要判断,到底哪些是关键点。这一点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了。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类似的。同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流程初期大量使用正面激励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会明确告知大家一个信息,这是一条得到大家赞赏的路线。
呵呵,说到这一点,MPA的案例中,倒是有不少例子,来说明在政务中的一些做法,对我的启发还是比较大的。得空,大家可以去看看,的确还是不错的。你能够更多地从一种“命令-控制”方式,转移到一个“领导-反馈”的模式中来。而后一种模式更适合于将来。
好了,说了不少了,之所以指出一些流程本身的问题,是因为如果你需要增强你的活动发起能力,你需要首先保证你发起的不是一个烂东西。比如你发起一个活动“让大家把月薪的10%交给直属管理者”。你认为发起这个活动的结果是什么?我不看好!
OK,有意识地去锻炼这些能力,将使得你的工作事半功倍,不然,你就等着忙碌吧。
最简单的活动发起能力,无非是强制执行,对一个颁布的新的做法,给予一个公开的解释,然后安排人员进行Check,对于不按照此流程操作的人员,给予强烈的负面反馈,使得团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往前走。如果你希望尽快地落实一件事情,这种看起来非常粗暴的做法,也能获得比较不错的结果。但是这种做法未必是最有效的,他看起来有效仅仅是因为这是最容易进行操作的,管理者也相对来说更省心。但是,说他不是最有效的原因是,这种做法依赖于强烈的压力,使得团队成员按照自己的做法来做。支持他的观点认为:依靠着团队执行某一个流程,然后发现流程的好处,把这个流程转换为自身执行的流程,那时候将不需要过于多的监控。但是从现实工作的情况上来看,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是很多。如果你所有的流程都是如此来监控,一方面使得管理成本急剧上升,另外一方面,压制了团队自我的创造力,因为团队已经习惯于在一种高压下进行工作,并且使得他们觉得任何对现在流程提出改进的做法,都面临一个风险,那就是你企图不执行流程。这一点如果扩展开以后,将使得事情很难操作。管理者过于忙碌,而且觉得团队很难管理,同时团队觉得自己象一个小小螺丝钉,没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必然的后果。而且,相对的来说,这种做法是不能持久的,当压力被慢慢消除的时候,团队会放弃这种做法。
其实,我们来想一想,为什么某一些做法能够得到团队成员几乎全部成员的支持(比如尽量好一些的版本控制方式),但是某一些过程不是呢(比如强制需要团队做出尽可能详细的设计文档,然后再进行编码)?这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目标本身就存在着问题,这种目标并不能解决关键性问题;其次,做法是存在问题,推动能力不够,使得这种做法,包括价值观和具体的操作方式没有落实到整个团队的核心中,将一个相对Lone-team的时段中,团队自动排斥了这种做法。
那么,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种做法,项目经理尽量详细地制定一个任务所要达成的目标,而允许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分配提出异议。这种做法一方面强化了项目经理的工作,因为他再也无法通过一种若有若无的,以及临时性的任务分配,来完成对于团队成员的工作安排;另外一方面,需要加大项目经理的沟通难度。如果某一些人员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表示不满,项目经理需要有说服能力,以及任务的一些修改,来达到双方之间的认同;同时,他将使得团队成员真正认可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且需要项目经理对于工作任务无法完成的人员进行一些反馈等等。这看起来执行起来,会加大很多项目经理管理上的难度,但是他的优点是:过于慷慨的承诺将将被小心的承诺所取代,工作更加有序化,团队之间工作的关联性,将在其中得到了强化,团队成员对于项目的进展更清晰等等。同时,项目的模模糊糊的进展将被一种相对来说更明晰方式表现出来,使得我们对于项目进程更可控一些。
那么OK,也许我们会发现,这种做法上事实上面临几个压力源,比如项目经理是一个压力源,因为这将削弱项目经理的权威,并且加大项目经理的工作强度;对于团队成员来说,他们相对地来说会比较喜欢这种做法,因为这强化了他们对于工作的控制性,并且使得自己的工作相对来说更加清晰。
如果我面临这个流程的推进,我将会采取以下一些做法,来推进这项工作:
首先,我需要摘取一些历史数据,通过一个能够让全员知道的方式,公布出来。说明我们任务目标不明确,所面临的一些困境,说明这个问题,到了需要我们改变的时候。而如果我们达到了任务目标明确性的做法以后,将会获得好处等等;如果我有部分时间来推进这个流程的话,我不会抛出我的观点,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其他的人员。而且,未必我现在的做法就一定是最好的做法,我们仅仅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已。如果大家能够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我有很大的动力,来采取别人的意见;
其次,我会寻找部门中的PM以及一些核心员工进行一些私下里的沟通,我相信一点,大多数人的看法大多数都是类似的。所以,我相信我们的PM和核心开发人员一定也会提出和我类似的,甚至更好的解决方案。OK,我不希望出现一点情况:认为这个方案是管理者想出来的,大家都不敢批评或者提出异议。如果他们认为这个想法是自己提出的,一来他们会更容易执行,第二,他们发现流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没有太多后顾之忧进行改进(呵呵,改改自己的说法,总比修改老板的要求要简单一些吧)。好了,进行这个步骤,主要有两个目的:群策群力,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第二,让员工参与决策,便于将来的操作。这个阶段产出的主要内容是操作方式,和考核方式;
推进方式出来了以后,我们会找一个项目(而不是所有的项目)进行试验,在某个时间段中,推进这个流程,然后,按照我们当初确定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看看流程推进得如何。
推进了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是1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汇总。从操作者身上来了解一些反馈。针对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从PM身上来了解工作量增加的程度,可以了解对于目标推进的作用;从开发人员身上,主要了解这种做法,对于工作是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然后我们综合考虑利益和成本,看看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如果值得做,那么成本方面是否有可以削减的地方?因为不管我们干什么,毕竟我们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已,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企图在一个解决方案中解决掉。这样容易导致过于繁杂的流程。
然后,了解了情况以后,写一个介绍情况的PPT,让几个典型人员进行介绍。我的推荐是是让各个利益体方面都来说一说,比如开发人员会赞成这种做法,毕竟这种做法不会增大自己的工作量,而且明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对于PM来说,他会关注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成本的关系。对于大型的项目来说,也许成本会增加到一种不可操作的层面,我们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分层来支持这种流程(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推进这个流程,是否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分层管理,也许那样做成本太高了,而且未必效果就一定好,风险也很大)。类似的,我们的PM和开发人员会为此进行一个讨论,并且修整一下流程;再投入多一些的项目推进。
在整个流程推进过程中,我们会尽量多得采用正向激励,当某一人完成这项工作比较出色,我们需要尽快得给予反馈,并且给予奖励。如果完成得不是很好,我们会推进一下,但是不会因此去批评得太多。
当整个流程稳定下来以后,我们会更多的使用负向激励。只要一个规章制度在那里,就是需要执行的。如果效果不好,随时反馈,我们会按照需要进行修改(绝大多数人都自认为是这样的,但是请大家想想一点,在去年一年的时间中,你采纳了多少别人的建议并且修改了流程?如果这一点很少很少,那么你说让大家反馈,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了)。
在推进的时候,我不喜欢一开始就非常复杂,徒劳地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因为那时候,我们也许有很多事情根本看不清楚。一件事情要开始做,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起步,然后再改进。如果一开始就有一个很高的门槛,会使得起步很困难。这样的话,推进真的很困难啊。
而且,我喜欢一种讨论方式,不是那种纯粹学术上的。比如理论上说来,任何决定和任何信息,都记录在文档中,是一种最为保险的做法。因为他至少从理论上,能够提供任何回溯。但是这种事情绝大多数不可操作。是因为成本太高,以及实际上产出很少(大家可以去想想大家看见的需求文档,有多少是符合现在项目的?)。而且,这些成本在执行过程中,被流程制定人员大大低估了,我们总是认为,如果你每做一个改动,就修改一下文档,那么工作量不会很大。只有你一次性修改的时候,成本才会很高。
可以比较明确地说明一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一些改变,然后对其中内在逻辑联系是依靠人员来维护的文档体系来说,这种做法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因为你打乱了开发者的思路。而且你认为提笔就修改的地方,有时候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淹没在文档体系中。逐步修改,并不是能够极大的降低成本,只是把一次性成本投入分散在整个过程中去做而已。当然好处是,这使得开发人员能够真正去重视和有信心去维护一份文档。老是阶段性的大修改,使得人员对维护一份文档的正确性越来越失去信心。
软件管理流程,说白了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总是提出一整套的理念和解决方案,但是没有辅助手段去进行操作。说要什么文档很简单,但是有多少PM能够告诉我,某一份文档,在项目中维护,需要多少时间?至少我直到现在没有在一个Project的人时规划中,看见过一个项目经理,去留下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修改这些设计文档和需求文档,仿佛这些文档是可以自己更新完毕的(在CR过程中,倒是有的)。
所以,多听听手下人的抱怨,并且想办法去改变。而不是一切都归咎在他们的执行能力上,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比较有效的。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某一项工作的工作量。当然,以下的情况也许绝大多数开发团队没有碰到的。我们都知道,需要在系统运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数据库优化,以及数据库索引的建立等等类似的抉择。我们一般来说,对于这项任务分配的人时大约是100-200人时就很不错了。但是,如果一个真正需要认真进行这项工作的团队来说,需要10多个优秀的DBA持续进行监控和调优工作。如果你没有这个觉悟,那么就不要提出太理想化的流程,真的很难操作的。
在考虑流程和推进的时候,考虑考虑成本!考虑考虑执行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两个例子,来说明另外一种理想情况,当然这是另外一种理想情况,暂时几乎还不可能达到。但是这里写下来,只是为了让大家多一些其他的思路。有时候,简单的做法收到的效果要好的多。一次性成功的做法,在面临越来越严厉的环境下,将变得越来越不实际。
第一个例子:我们有一片很大的草坪,他如此地大,以至于我们必然要在里面设立几条道路,让别人走。但是我们不希望大家从草皮上走过去。粗暴一些的做法是:每隔20M设立一条路,然后在每个路口都设立一个牌子“禁止践踏草皮,违者罚款5元”。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人还是从草皮上走。于是我们就觉得:唉,这些人的素质为什么如此地差啊。只有20M的间隔,为什么就不能走上一小段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立不定时的检察员,去抓这些人员,但是仿佛总是抓不胜抓啊。这一点很讨厌(也很常见吧!想想为什么城市里面有那么多人翻越道路栏杆?因为两个能够给行人通过的路口之间有2站路,不然你去走走?恐怕自己都做不到吧!)。理想一些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先铺一整块草皮,然后让大家在上面走,经过1个月时间,上面自然会留下一些道路,这些道路是最多人踩的路。然后我们就知道,大家通过这个草皮,在最多情况下,是要到哪里去,然后我们就在自然形成的路上,开辟几条固定的道路出来,让大家去走。其他地方被禁止。虽然这种做法还是无法最终避免有人践踏草皮,但是相对的来说,我们需要监控的人就少了很多。一个流程应该是一个大部分人群能够执行的流程,我们去改进少部分人的做法而已。如果一个流程,需要管理者监控几乎所有人的工作,这实在有点过于难受了。
第二个例子是蚂蚁寻找食物的路线形成。蚂蚁一开始不知道食品在哪里,然后他们就外出四处寻找,这走过的路线将是很乱的,蚂蚁会在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一个嗅觉的痕迹,然后他会沿着原路返回。并且告知其他蚂蚁:“跟我来,我找到大个的屎壳郎了!”。其他蚂蚁会沿着这条嗅觉去进行搬运。同样的,他们也会留下嗅觉痕迹。如果到那个屎壳郎的距离比较长,那么那条路上的蚂蚁就会回来得比较慢。如果距离比较短,就会回来得比较快,相同时间中,走过这条路的蚂蚁往返的次数就比较多,留下的痕迹也就比较浓。更多的蚂蚁将会吸引到这条路线上来,于是一条相对来说比较短的道路就形成了。这个过程仅仅依靠一个最简单的规则“寻找一条味道最浓的道路”。仅此而已,我们就能找到最短的道路。而如果我们企图依靠命令-控制这种方式,那么我们将使得问题复杂很多很多了。其实,这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在公司升迁制度。公司的高层通过升迁制度,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人员来进入中层,同时中层也使用同样的做法来挑选底层管理者。员工通过观察管理者为什么会得到晋升来衡量自己的做事方式,逐渐使得整个企业都具有一个很深厚的价值观和文化。但是,相对得来说,我们在公司升迁过程中的观察,并不是那么明确,因为很多东西在里面,你需要判断,到底哪些是关键点。这一点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了。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类似的。同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流程初期大量使用正面激励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会明确告知大家一个信息,这是一条得到大家赞赏的路线。
呵呵,说到这一点,MPA的案例中,倒是有不少例子,来说明在政务中的一些做法,对我的启发还是比较大的。得空,大家可以去看看,的确还是不错的。你能够更多地从一种“命令-控制”方式,转移到一个“领导-反馈”的模式中来。而后一种模式更适合于将来。
好了,说了不少了,之所以指出一些流程本身的问题,是因为如果你需要增强你的活动发起能力,你需要首先保证你发起的不是一个烂东西。比如你发起一个活动“让大家把月薪的10%交给直属管理者”。你认为发起这个活动的结果是什么?我不看好!
OK,有意识地去锻炼这些能力,将使得你的工作事半功倍,不然,你就等着忙碌吧。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5748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